作者:宋怡明炒股配资
九三炮战
1954年,郑庆利十四岁。一天下午,他在自家附近打篮球。郑庆利的家在金门城,金门城前身是明朝建立的千户所城,是座军事要塞。
突然听到隆隆的炮声,落弹的地点最初都集中在水头码头和小金门之间的海域。我们一票人蜂拥到金门城的城墙上观看,看厦门海岸中共的火炮射击,炮弹一出口即发出阵阵的闪光,画面非常好看;炮弹落水后形成一条条的水柱,非常壮观;
我们的军舰则是在这片海域,来来回回躲炮弹,很像我们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,觉得很有趣。到了傍晚五、六点,突然「咻!」一声巨响,一颗炮弹飞越我们的头顶,落在金门城的北门,并直接命中我一位婶婶,造成我婶婶及背上的一名小孩当场死亡。
原本站在城墙观看热闹的人群被这颗突如其来的巨响,惊吓得四处逃散,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炮击的经验。那时候我的知识很幼稚,逃回家之后因为没有地方可躲藏,只好躲在床下,只是在床上多加了几条棉被,以为这样就可以得(到)安全的防护。
九三炮战就此揭开序幕。海峡两岸的紧张情势早在1954年的夏天就不断蓄积,但在金门却似乎感受不到任何的迹象。
9月3日下午三点,大陆开始猛烈炮轰金门。首日就有两名美军顾问团军官阵亡。猛烈的炮轰不断持续。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阿瑟·雷德福(Admiral Arthur Radford)很快将金门与刚提出的骨牌理论联系起来。
「如果我们不能抗拒这种威胁,我们将让美国进一步走向消极政策。而消极政策将导致自由世界的力量逐渐屈服于地区性的威胁,直到全面性的冲突扑向我们为止。」
雷德福敦促艾森豪威尔总统考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核武,以遏止即将发生的入侵。美国驻台北大使蓝钦(Karl Rankin)比较乐观,不认为入侵迫在眉睫,「我猜测他们只是在试探……如果全世界因此产生一种印象,以为美国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针对这些离岛断然采取行动,那么红军的计谋就成功了。」
蒋介石一直要求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议,以确保台湾安全。台海危机促成中美双方进行正式协商。9月9日,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来台拜会蒋介石,而外交部长〔叶公超〕也前往华府。12月2日,双方签订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》,然而条约只规定美国协防台湾与澎湖。
1955年1月,人民解放军歼灭一江山岛的国军驻军。一江山岛位于金门北方,是浙江省的离岛。蒋介石于是决定放弃浙江省其他离岛,也就是大陈列岛,以避免再次遭遇羞辱性的挫败。
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通过所谓的「浮尔摩沙决议案」,不仅授权总统使用武力防卫台湾与澎湖,也可基于防卫,必要时以武力防卫台澎以外的领土。「浮尔摩沙决议案」于一月底通过,即使美国仍不愿明确承认,但表面上看,金门应已进入美国的保护伞下。
蒋介石原本希望自己放弃大陈列岛的决定,能换取艾森豪威尔针对金门发表公开声明。就像1949年一样,蒋介石再度对美国感到失望。他不愿再让失去任何一寸土地,而且仍心存反攻大陆的希望。
蒋介石很快就想到一个法子,为了让金门成为防卫台湾的「必要」之地,他故意把不相称数量的部队部署在金门。如此一来,一旦中共成功攻下金门,将重创国军,也会严重伤害台湾的民心士气,美国因此不得不协助蒋介石防卫金门。在金门部署重兵,乃是蒋介石拖美国下水的一项策略。
金门仍继续遭到猛烈炮击。3月初,美国官员为了化解危机,于是以扩大危机相胁。杜勒斯公开表示,美国准备动用核武来威吓对金门的威胁。美国的恫吓似乎奏效。5月1日,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趋缓,但往后数年,炮击还是零星出现。
1957年,针对台海危机以来炮击造成的损失提出报告,金门总共落弹59,923发,61名平民死亡,128人受伤,近2,000栋民宅损毁。
今日,学界主流的看法认为,美国当时考虑签订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》以及打算让台湾加入东南亚多国防卫计划,引发毛的不满。毛想藉由炮击金门向美国表达中国不希望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讯息,并且警告一旦美国与台湾签订防御协议,美国卷入战争的危险将大幅升高。
亦即,选择炮击金门来响应美国的挑衅。然而,这种响应方式却弄巧成拙,中国决策者固然正确认识到金门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上并不重要,却忽略了美国必须维系对战略坚持与决心的重要性。炮击金门甚至可以说带来反效果,因为这么做反而让美国对台湾安全做出更坚定的承诺,超越艾森豪威尔的预期。
战争的记忆
政治人物与将领的各种盘算,不太能告诉我们实际的冲突经验。九三炮战也许只是政治上的虚张声势,但对金门人来说仍是一场战争。
金门口述历史的搜集是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的,此时离危机已有四十年,在这期间金门人也经历了军事化与军事威胁。危机后的经验,形塑了他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。许多人描述九三炮战时,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同样的感受,他们都自嘲自己的天真。虽然他们经历了古宁头战役与军事化初期的措施,但9月3日那天,金门人的反应仍相当天真。许多人和郑庆利一样,也提到他们被炮声吸引,冒着生命危险去看这场烟火秀。
1954年,村民的天真与恐慌,惹出了不少笑话——往后他们的经验增多,也就见怪不怪。
据说有个珠山人到金城理发,理到一半,炮击开始,他顾不得头只理了一半,马上冲出理发店,狂奔回家。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,炮击开始时,许多人刚好在井边打水,他们在惊慌之下,没把桶子拉上来就直接抛在井底,日后还得花很大工夫才把桶子拿上来。
金门人谈到,九三炮战之后很多人都学会了一项技能,这项技能在往后数十年产生极大的效用,那就是他们能听声辨位,推知炮弹行进的方向。「炮弹落下来的时候,我们在民防队的人可以听出炮弹是从哪边射出来的,会在哪边落下。如果你听到砰一砰一砰的声音,你知道自己不会有事,因为炮弹会落在别的地方。如果你听到嘶一嘶一嘶的声音,你知道炮弹会落在附近,也许离你不到十五公尺。」
除了惊慌,老居民分享的另一项记忆是民防队的立即动员。军方在水头囤积了许多弹药,那里也是海军基地所在。金门的这个地区邻近大陆,暴露在炮火之下,因此必须将军火运到金门东部较大的军事基地,那儿太武山能够屏蔽阻挡来自大陆的炮火。
董戊南是民防队的一员,协助搬运军火到岛的另一头。「九三炮战那天晚上,我们一人要搬一箱子弹(约四十五公斤)。九点从古岗出发(古岗是董戊南住的村子,离水头约一公里半),搬到太武山,走到的时候,天已经亮了。那时有一整队的队员有五人被打死。」对金门民防队来说,战争一爆发,他们有责任前往前线,而非远离。
与之前的古宁头战役一样,九三炮战的经验也因地不同。这是因为第一波的炮击目标是水头的海军基地,而许多炮弹未打中目标。因此最初对炮火感受最强烈的是金门西部、水头邻近地区,以及小金门,因为这里离大陆最近。许多民众往东逃。
金城人陈宗论决定往东逃个几公里。「最初我们以为炮火打不到珠山,于是我们全家连夜走避珠山,投奔亲戚薛清国家避难,那时已有简陋的防空洞。在珠山大概停留了一个星期,珠山也开始遭到炮击,我们开始评估,全岛可能均已落入炮火射程范围,果真如此,那与其寄人篱下,不如回自己的老窝,于是待炮火稍歇,我们全家就回到金门城。回来后就自己挖防空洞,再过几天,竟传来薛清国在防空洞洞口被击中死亡。」
9月17日,炮火直接命中水头附近的古区(古近)弹药库,整个古区村瞬间灰飞烟灭。
一名年长村民最近在当地报纸写下他对这场灾难的记忆:
我们全失去知觉。全村一片漆黑,烟雾弥漫,不见五指,从床下爬出,不分西东,只顾往外跑,到东沙途中回看村庄,黑烟冲天,遮盖整个天空。
有人说房屋有梁神,当我们在漆黑村中往外跑出时,村里连连不绝缭绕悲鸣声飞扬升空,其声凄凉无比,事后请教长老其为何声,得之其悲鸣声为房屋倒塌,中梁梁神飞散,如今回想其声,毛发悚然,当夜寄宿亲戚家中,第二天一大早来,真不相信自己眼睛,全村房屋没有一间完整,东倒西歪,全村散落破瓦断梁,及被震飞出来硫磺与未炸的弹药,几颗两三人合抱大榕树也连根拔起,那威力惊人,全村焦黑,弹药气味,似如人间炼狱。
虽然古区弹药库爆炸是当时地方上最惨烈的灾难,不过1954年也标志着金门的社会、经济与军事重心全面迁往东部防御工事较完善地区的开始。古区事件之后,最大的变化是水头村的没落。
1954年以前,水头村是金门海军基地与胡琏司令部所在地。黄锡安过去都会帮母亲向看戏的士兵们兜售小吃。现在士兵人数大量缩减。1954年后,海军基地与司令部移往东部,水头就再也没恢复过。
水头居民谈起1954年后村子的衰微,总认为炮战是破坏村子繁华夜生活的元凶,在此之前,戏台表演与露天茶馆让整个村子灯火通明。但水头村没落还有别的原因。为了让在大陆的炮手更难瞄准目标,1954年底,金门开始实施灯火管制。这道命令实施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。
1954年,岛上一般民众居住的地区仍无电可用,居民多用蜡烛或油灯照明。当时,家家户户都必须准备灯火管制用的布帘以遮蔽门窗。民防队负责定期检查房舍,巡逻小区,注意家户的灯火是否从帘缝透出。1960年代,金门开始使用自来水,同时启用另一种新的监督方式:居民必须证明他们已经装设灯火管制的布帘,才能接通自来水。
九三炮战也加深了金门在地理上孤立于外在世界。1949年后,金门与大陆频繁的接触完全中断,只剩下掌握的其他离岛及香港有船运往来。
在胡琏的同意下,游击队利用香港贸易资助军事活动——他们在香港购买奢侈品,例如香水与丝袜,然后在金门贩卖获利,而这些奢侈品再从金门转运到台湾。
水头是游击队卸货的地方,黄锡安记得金城的店家会牵着驴子来这里载货,然后返回金城。1954年炮战提高了贸易风险;水头码头的破坏使游击队必须另觅新港卸货。为了避免贸易影响军队运补,金防部司令索性禁止香港贸易。
随着弃守北方离岛,沿岸贸易也跟着消失。金门数十年来一直仰赖复杂的贸易、金钱与人员网络,此时完全与其他世界断了联系,唯一接触的只有一个地方,那就是透过海空与台湾连结,然而,即使是这样的连结也饱受限制。
虽然炮击在几个月后逐渐归于沉寂,但民防队仍维持高度动员。他们现在的新任务是击退传言中即将进犯的解放军部队。其中一项任务令民防队员印象深刻,那就是在全岛的海岸线设置轨条砦。使用轨条,顶端磨尖,呈四十五度斜角设置于混凝土方之中,然后将轨条连同土方一起沉陷在海滩上。
轨条砦可以让敌军登陆艇无法靠岸,迫使敌方在深水区域卸下人员,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。轨条砦会对船只造成损坏或困住船只,使船只无法返航载运援军与物资。每个民防队都必须负责一定数量的轨条砦。这些轨条砦只能利用夜间退潮时设置,若是在白天,民防队很容易成为对岸炮火的目标。「当他们发现我们在夜里设置时,他们也开始在夜里朝海滩炮击。
在民众记忆中,九三炮战也是挖掘防空洞的转折点,而这也成了民众的另一项新的艰巨任务。然而挖掘与强化防空洞,并不是此时才开始,许多人家早在古宁头战役后就建造了简单的防空洞或挖掘了坑洞。
金防部规定民众在自家附近挖掘防空洞。「只是大家都存应付的心态,况且当时挖掘的工具非常简陋,农家只有锄头可用,所以挖得不深。」「那时的防空壕(洞)都挖得很浅,只要能蹲在里面就算合格。」
郑庆利遭遇炮击时,他的反应是躲到床底下,然后在床上迭了好几条棉被,这是当时普遍的做法。现在,军方下令在两个月内,每个村要建造更深、更大的防空洞,必须容纳得下整个村的村民。这些命令引发不少民怨,但几年后防空洞的存在将成为民众愿意支持战地政务的关键。
黄平生说,「九三炮战之后,民防队也曾挖过土洞,……记得那时候我们还骂政府,因为民众平时就已经忙得要死,还要增加挖洞的任务。」
身为民防队队长,徐荣祥负责执行这项政策。「到炮战发生时,因为我事先要求做了许多防空壕(洞),使民众减少了很多伤亡,后来他们才对我心怀感念。」因为三年后的八二三炮战,这些防空洞拯救了无数生命。
建造防空洞是金门加强军事化的面向之一,这也影响了金门民众的组织与生活方式。虽然金门民众当时未能体会,但往后几十年,防空洞将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。
九三炮战对于金门的地缘政治化,有深远影响,而影响的层面也出乎意料之外。
中美协议并未明文将金门列入美国的保护伞下,但的确授权美国总统协防有防卫必要的领土,这种吊诡的状况使蒋介石有强烈的动机巩固金门的地位。
一旦他在岛上集中越多的兵力,就越能说服美国,金门有防卫的价值。军队人数从1954年的六万人,增加到高峰的十万人。
1957年,杜勒斯承认,「防卫离岛已成为防卫台湾完整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与三年前悬而未决的状态已不可同日而语……如果对金马发动全面攻击,美国绝不能坐视不理,因为丧失这些离岛必将危害台澎安全。」
蒋介石藉由在金门部署重兵,使美国不得不协防金门,从而将这座小岛的命运与全球冷战连结在一起。军事化也从狭义的增兵演变成广义的大规模军事化。随着士兵人数逐渐超过金门居民的总数,岛上的生活元素也越来越受到军事目的所形塑与决定。
九三炮战已被记忆塑造为金门军民齐心赢得的金门第二次大捷。尽管今日的证据已充分显示当时绝无进犯金门的可能,但这项结论显然与金门居民的记忆格格不入。
民众记忆最鲜明的是一开始炮击造成的震撼与恐慌,人们四处逃命寻找防空洞,还有生命与财产的损失。民众的记忆也受到日后各种事件的影响,他们回想当时的状况,往往只记得9月3日炮击开始时,自己有多么天真无知。
他们清楚记得的各项发展,其意义也是日后才逐渐体会,例如海军基地的迁移、水头码头的式微、疏散到防空洞、夜间的灯火管制或民防队负责的新任务。然而炒股配资,从长期的角度来看,无论这场危机对国际关系与金门人的个人记忆有多重要,它的意义与其说是地方军事化历史的关键点,不如说它反映了一个持续强化的过程,民众逐渐隶属于军事利益,而民众的福祉完全取决于军事价值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世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